糖尿病管理革新:胰岛素2.0时代,真的来了?丨2025EASD
胰岛素自1921年问世以来,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基石。尽管已有百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,但在真实世界中,胰岛素治疗的启动依旧面临延迟:患者对低血糖、体重增加以及频繁注射的担忧,导致大量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获益。因此,开发更便捷、更安全的胰岛素制剂,是改善患者依从性
胰岛素自1921年问世以来,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基石。尽管已有百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,但在真实世界中,胰岛素治疗的启动依旧面临延迟:患者对低血糖、体重增加以及频繁注射的担忧,导致大量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获益。因此,开发更便捷、更安全的胰岛素制剂,是改善患者依从性
绿茶,几乎是茶类中的“老好人”。它在不动声色中穿越千年,从古代药膳到现代办公室,从茶馆巷口到健身房水杯,始终稳稳地占据着健康饮品的C位。但这杯看似清淡的绿茶,究竟有几分“真材实料”?
天天坚持运动,每餐都在控制糖分摄入,血糖仪上看着数据稳稳的,怎么体检一查,还是被诊断为糖尿病?很多人听到这个结果,第一反应不是震惊,而是委屈:我都这么努力了,怎么还会得糖尿病?问题到底出在哪儿?难道控糖和运动没用?
一说到打胰岛素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很严重?”其实不是这样。打胰岛素并不代表糖尿病到了“晚期”,而是身体自己分泌的胰岛素不够用了,需要外援帮一把。就像下雨天你打伞,不代表你身体差,只是这时候你需要伞了。
参与第35版《马丁代尔大药典》、《营养评估与营养治疗手册》、《Krause营养治疗学》中重要章节的译校编审等。多家媒体营养专栏签约专家顾问,并担任过数本母婴类图书主编。
医脉通临床病例平台,为医生保留的病例交流线上站,快来一起讨论,共同学习。
很多糖友每天都在关注血糖数字,却忽视了身体本身传递出来的“信号”。胰岛功能是不是在悄悄恢复,不一定非要靠抽血才能知道。有些变化,就藏在你日常生活的细节里。如果你最近出现了这5个明显的表现,恭喜你,说明胰岛正在努力“回血”。
在中国,糖尿病前期人群已接近1.5亿,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处于“糖耐量受损”阶段。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《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(2023年)》,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存在糖耐量异常。
55岁以后,身体像是突然换了个“驾驶模式”。以前能熬夜、能吃辣、能喝酒的你,突然发现:怎么才吃了几口米饭,肚子鼓得像小皮球?
提到糖尿病,大家多半只知道1型和2型,一个常找年轻人,一个多缠中年人,可很少有人听说过“1.5型”——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(LADA)。
全球胰岛素治疗普遍面临起始延迟、依从性差及方案复杂等挑战。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的问世,将注射频率降至每周一次,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同时,显著减轻患者负担。
浙江有位中年男子,查出空腹血糖高一点后,什么药都没吃,就每天拼命走路,一天不落,半年下来轻轻松松走了180多万步。那问题来了,他身体到底变好了没有?
然而控糖之路同样充满艰难抉择:传统降糖药伤肝伤肾,胃肠道反应令人望而却步;胰岛素注射不仅疼痛不便,还需时刻警惕低血糖风险;新型药物价格昂贵,长期负担沉重。更令人困扰的是,每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巨大,有人用药后体重暴增,有人出现严重水肿,还有人面临肝功能异常。
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非常重要。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(LADA)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尤为突出,因为容易误诊,所以必要的治疗常常来得更晚。图源:SOLSTOCK, GETTY IMAGES
“医生,为什么每次吃完饺子,我的血糖就像坐了火箭?”这是门诊里老王第八次问我这个问题了。他不是馋别的,就爱吃他老伴包的白菜猪肉饺子。一说不让吃,他脸都耷拉下来了。
在门诊,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。有些人查了C肽,却并不清楚它的意义;也有一些人只把C肽当成判断胰岛功能的“唯一指标”。但C肽的价值,远不止如此。
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10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“是不是糖尿病来了?”也有人觉得没啥,反正过一会儿就降下去了。这个数字,不是吓人的诊断,而是身体给你的一个警告信号:胰岛素跟不上了,血糖处理不过来了,久了可能出大事。
明明知道这些甜食可能让人发胖,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,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?
招商证券发布研报称,预计联邦制药(03933)2025-2027年实现收入133.5、127.7、139.3亿元,实现归母净利润25.9、23.4、25.2亿元,对应PE11、12、11倍,首次覆盖,给予“强烈推荐”评级。该行认为公司主业抗生素有望逐步企稳,胰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总习惯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归结为“最近累了”“上火了”,甚至抱着“忍忍就好”的心态。然而,身体并不会无缘无故发出信号,尤其是当这些小问题背后隐藏着激素失衡时,表面上的“小毛病”,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激素就像身体里的指挥家,协调着代谢、情绪